因為《那不勒斯四部曲》去看的《還有明天》,電影女主迪莉婭讓我想到《那不勒斯四部曲》中的莉拉和她的母親。
相同點:大背景都是二戰(zhàn)后的意大利,暴力的父親讓家里人都害怕。母親習(xí)慣了挨打,但仍然努力保護女兒。男人婚前卑躬屈膝,婚后頤指氣使,對妻子動輒打罵……
也會聯(lián)想到《出走的決心》,相同點:父權(quán)的爹,忍氣的媽,復(fù)雜的母女關(guān)系,女兒對媽媽從不理解到共情、支持……
一、迪莉婭的一天:從挨打開始
電影開頭,早晨,陽光灑進房間,輕快的音樂響起,迪莉婭睜開眼睛,對旁邊的丈夫說“早安,伊萬諾”,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一個讓人血壓飆升的情節(jié)與這種美好形成強烈對比,伊萬諾的回應(yīng)是一耳光。迪莉婭很平靜,沒有問為什么。說明這已經(jīng)不是第一次,估計是第N次。什么仆人、牛馬都想不到主人能來這一出吧。
迪莉婭很平靜地起床,收拾自己,做早餐,打開窗戶通風(fēng)。打開一扇,目之所及,小孩在踢灰塵,灰塵從窗戶跑進來。打開另一扇,小狗在窗臺前面尿尿,有液體濺進來。
這是一個三室一廳的半地下室,夫妻倆一間,三個孩子住一間,公公住一間。
沒有臺詞,只有輕快的音樂。
家里的廁所是拉繩子沖水式的,伊萬諾把繩子拉斷了,出來就罵迪莉婭,指責(zé)她力氣太大,把繩子拉斷了。迪莉婭仍然很平靜地忙活。
她做好早飯,大女兒把兩個兒子叫起來,全家人一起吃早餐。丈夫、孩子們都離開家,癱瘓在床的公公狂敲床板,她去給送飯、擦洗身體,還修好了廁所繩子。
家里的事情終于忙活完,她拜托一位鄰居幫忙照顧公公,開始自己一天的“工作”:給老人打針、縫補、修傘、洗床單。她跑個不停,走東家串西家,4份兼職賺得320里拉,她偷偷藏了40里拉。
忙完工作,偷得一點點時間,跟閨蜜一起嘮嘮嗑,抽根煙,順便買菜回家做飯。閨蜜邀請她去一起做果醬,她不敢答應(yīng),說要請示丈夫。
晚上伊萬諾回家,她上交工資,他嫌少,一邊發(fā)牢騷一邊貶低她。說起不讓大女兒上學(xué)的理由是沒錢,女兒早早參加工作,工資也得上交。伊萬諾不讓她晚上去閨蜜家。話沒說幾句又打了迪莉婭一頓。
吃過晚飯,他把自己收拾得干凈整潔,還噴了香水,要出去嫖。
孩子們也習(xí)慣了爸爸打媽媽,一個眼神、一句話,他們能很快識別出爸爸要動手的信號,并且迅速做出反應(yīng)——回自己房間,不發(fā)出聲音。等到外面平靜了再出來。
二、女兒的疑問:為什么要忍?
女兒瑪塞拉不理解母親為什么能忍受這樣的生活?!冻鲎叩臎Q心》里,女兒問媽媽,為什么不離婚。兩位母親的回答都是,沒有地方可去。兩位女兒都有點瞧不起母親。
很明顯社會大環(huán)境不利于女性生存,女人不被當成一個獨立的人看待,她們必須依附男人而活。社會默認妻子是丈夫的私有財產(chǎn),跟他的手表、車、衣服一樣。
電影背景是1946年,迪莉婭大概三四十歲,跟她同輩的婦女都習(xí)慣了這樣的打罵和忍氣吞聲。最近的電影《醬園弄》沒去看,看豆瓣簡介,背景是1945年的上海,女主被家暴、虐待,忍無可忍之后殺夫。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被家暴的女人可以怎么反抗?首先體力上不占優(yōu)勢。娘家人最多幫忙打幾次架,基本上不可能支持離婚?;浇堂鞔_規(guī)定不許離婚,民國用軟環(huán)境限制離婚,離了婚的女人會被污名化,在社會上寸步難行。
逃又能逃到哪去?關(guān)鍵詞:那拉、魯迅,一百多年了,都說膩了。
殺夫也不行。迪莉婭家里有癱瘓的公公,一個未婚的大女兒和兩個未成年兒子,丈夫是主要經(jīng)濟來源。男權(quán)社會,殺夫是“重罪”。
三、迪莉婭的反抗:一直醒著,等待時機
家暴和性侵、性騷擾一樣,本質(zhì)就是權(quán)力關(guān)系不對等,上位者很清楚,家暴、性侵、性騷擾下位者不用付出代價。
在絕對的強權(quán)面前,有的人不得不忍,比如迪莉婭,也有人選擇“獻媚”,比如馬斯克,還有人選擇沉默,比如大多數(shù)人。
伊萬諾不是普通的家暴犯,他參加過兩次世界大戰(zhàn),很可能是納粹分子,很可能上過戰(zhàn)場殺過人。電影里都沒提過迪莉婭的娘家,她每次挨打,鄰居們默默聽著,沒有人介入。閨蜜把伊萬諾比作“獄卒”,除了陪伴她安慰她,做不了別的。
迪莉婭其實也可以選擇像馬斯克一樣取悅上位者,討好丈夫最起碼可以減少他發(fā)怒的次數(shù),自己就可以少挨幾次打。但她沒有。
她怕挨打,但并不畏懼伊萬諾,也不把伊萬諾當回事。她的內(nèi)心比伊萬諾強大得多。電影中她只對丈夫笑過一次,是在說到女兒男朋友一家要來的時候。伊萬諾跟她發(fā)生關(guān)系還要說“你看,我還是愛你的”,迪莉婭面無表情。伊萬諾憶當年,迪莉婭都是帶著嘲諷的語氣接下去,“你參加過兩次世界大戰(zhàn)嘛……”
她得到一盒巧克力,把巧克力分給孩子們,伊萬諾感到自己的男性尊嚴受到挑戰(zhàn),質(zhì)疑她出軌,打她一頓。但她跟前男友保持聯(lián)系,每天路過他打工的店,倆人時不時聊幾句,還一起吃巧克力。
公公癱瘓在床、需要迪莉婭照顧,她戳破他的牛皮,被指責(zé)話太多。公公說“我妻子過得像個女王”,迪莉婭說“你的妻子絕望地從五樓跳下去了”,嘲諷他說,你是唯一一個放高利貸破產(chǎn)的人。
她修雨傘,新來的年輕男學(xué)徒工資比她高,她問老板:為什么我干得比他多、我技術(shù)比他好,我還要教他,我工資還比他低?老板只有一句話:他是男的。
就是在2025年,有多少打工人敢這么問出來?
她要抱著一大盆(直徑很寬的那種大洗澡盆)白色床單爬樓梯上天臺,另一邊,一個西裝革履的男人兩手空空,卻可以坐電梯上去。她問為什么我們不能坐電梯。
她偏愛大女兒,畢竟兒子看不起她,也不需要她操心未來。
這種偏愛最直接的原因是她不愿意女兒重復(fù)她的命運,本質(zhì)上是對性別壓迫的反抗。
伊萬諾說讓女兒結(jié)婚時穿迪莉婭當年的嫁衣,她偷偷攢錢給女兒做新嫁衣。攢錢也是一種反抗,結(jié)尾她攢了8000里拉。按某一天的40里拉算,至少攢了200天。
她發(fā)現(xiàn)女兒男朋友就是當年的丈夫,馬上就知道這個男人靠不住,委婉告誡女兒。為了讓女兒分手,她釜底抽薪,讓女兒男朋友家一夜返貧。
她還會跟那個嘲笑瑪塞拉的女鄰居打架,她的反抗是量力而行的,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忍。她并不是剛覺醒,而是一直醒著,并默默反抗著。
四、女性命運共同體
不同階級、不同年齡的女性,在家里的待遇是一樣的。女兒不理解母親,但母女倆在“女兒不要和母親過一樣的生活”這一點上達成了高度一致。結(jié)尾伊萬諾追上迪莉婭,她身邊全是姐妹,讓她有勇氣回以憤怒的目光。
瑪塞拉和朱利奧看著是自由戀愛,朱利奧也對她很好的樣子,但一個情節(jié)暴露了本性。他們在瑪塞拉家里并排坐著,迪莉婭在自己房間縫紉,朱利奧要親熱,瑪塞拉一直拒絕,說會被媽媽看到。他說沒關(guān)系,這已經(jīng)是不尊重、不考慮她的感受。后面他說瑪塞拉化妝很好看,命令她上班不要化妝給別人看,粗暴地擦掉了她的口紅。
愛的前提是尊重。他把瑪塞拉當成自己的私人物品,覺得自己有權(quán)力管她。迪莉婭是瑪塞拉的母親,他不把迪莉婭當回事,因為這個家里沒人把迪莉婭當回事。
迪莉婭把一切看在眼里,當年伊萬諾也是這么說的。她掉入浪漫愛的陷阱,以為“霸總”式的占有欲是愛情,眼看著瑪塞拉又要復(fù)刻她的婚戀之路。
這對母女背后又站著多少把浪漫愛和婚姻當成救命稻草的女性。
瑪塞拉小時候肯定也挨過很多打。電影里只有一個細節(jié),她和朱利奧說話,忘了爐子上還坐著鍋,想起來時沖到廚房,臉上那種驚慌失措和恐懼,足以說明父親的暴力給她留下了陰影。
她長大了,挨打少了,伊萬諾一心想把她賣個好價錢。
公公提到婆婆就兩次,兩個細節(jié)已經(jīng)能說明她遭受的一切。公公跟伊萬諾說,不要總是打她。要一次把她打服,當年我就是這么對付你母親的。
迪莉婭給老人打針,雇主是一個有錢的家庭,女兒男朋友家也是有錢家庭。迪莉婭親眼見證了兩個家庭里同樣的畫面:父子倆在餐桌旁一邊吃飯一邊討論政治,女主人插了一句話,父子倆都一臉震驚。那反應(yīng)就好像餐桌突然開口說話了。
五、暴力像一種隱形的“家族遺傳病”,傳男不傳女
伊萬諾從父親那里學(xué)會了用暴力統(tǒng)治自己的家庭,兩個兒子小小年紀也整天打架,滿嘴臟話,從不干活。
這種暴力背后,是對女人的不尊重和人類情感的缺失。
兩代成年男人都是典型的失敗者,只會把女人當出氣筒??梢韵胍?,兩個小男孩長大后也是社會上的失敗者、打老婆的男人——社會上最失敗、最落魄的男人,回到家中也是“王者”,妻子孩子就是他的奴隸。
公公癱瘓在床、主要靠迪莉婭照顧,還是會向迪莉婭伸出咸豬手。
伊萬諾對家人都沒有什么感情,兩個小男孩也是,他們看到媽媽挨打只會躲起來。姐姐男友一家到來,爺爺去世,他們想的都是,家里有空房間了。明白姐姐快要出嫁了,他們還對姐姐開黃腔,那不是小孩子好奇發(fā)出的疑問,就是小孩子跟油膩男人學(xué)的黃腔。
他們未成年,沒有接受學(xué)校教育,家庭教育不僅嚴重缺失,還把他們帶入歧途——母親教不了他們,父親教他們的只有身體力行的暴力。他們的三觀早已扭曲,對母親和姐姐缺乏尊重,對父親只有畏懼。
小孩子這樣,主要責(zé)任在父輩、在社會。
迪莉婭為了不讓滿口臟話的癱瘓公公出現(xiàn)在未來親家面前,讓兒子把他房間鎖起來,兩個孩子貪玩,忘了。一個對比是瑪塞拉忘了爐子上坐著鍋,最后是背鍋的迪莉婭挨打。
母親交代的事情兒子忘了不要緊,即使這讓他們家丟臉;父親發(fā)現(xiàn)女兒犯錯的后果非常嚴重,即使這只是一件廚房里的小事。
同樣的父母和家庭環(huán)境,女兒心疼媽媽,會主動去幫媽媽分擔(dān)家務(wù)、帶兩個弟弟——這個家里就是默認所有家務(wù)都屬于迪莉婭。
三代男性都不覺得現(xiàn)在的生活需要改變,兩代女性在努力作出改變。迪莉婭努力讓代際傳承的、施加在女人身上的家庭暴力終止。她處處為女兒打算,偷偷攢的錢最后用于給女兒上學(xué)。
嫁給有錢人對于改變女性命運并沒有實質(zhì)幫助,與其依賴別人,不如自己努力。
六、懸念和反轉(zhuǎn)
迪莉婭曾經(jīng)收到一封信,她反復(fù)看,把它扔了又撿回來,她給自己縫了新衣服,把自己要用的東西收拾到打針的包里,收拾錢,跟閨蜜對好“口供”。
種種細節(jié)都讓觀眾以為她是要跟前男友私奔——豆瓣上有人說,前男友叫“尼諾”,這名字就很晦氣(《那不勒斯四部曲》里害了無數(shù)女人的男配就叫尼諾),肯定不會是男主。
她這個計劃的執(zhí)行一波三折,一次次讓人心里一緊。
一個星期天,計劃是全家一起去教堂做彌撒,之后她去做她的那件大事。早上,她發(fā)現(xiàn)公公已經(jīng)沒了,猶豫了一會,還是選擇假裝無事發(fā)生。沒想到照顧公公的鄰居過于熱心,發(fā)現(xiàn)他涼了以后跑出了馬拉松的氣勢,在他們離開教堂之前趕了過來。于是全家人回去辦喪事,迪莉婭的掙扎徒勞無功。
這里電影岔開一筆,讓觀眾看到了當時的風(fēng)俗習(xí)慣鄰居們紛紛上門安慰,其實是為了上事主家喝點咖啡、吃頓飯。
電影再次展現(xiàn)這個家庭的全貌,一家五口沒人傷心,伊萬諾努力扮演傷心的兒子,迪莉婭忙前忙后,瑪塞拉還在為失戀傷心,兩個孩子只在意他們是不是能住進這間馬上就空出來的房間。
閨蜜上門,倆人坐在尸體旁說悄悄話,迪莉婭說“還有明天”。
混亂的一天終于過去,第二天一大早,她再次啟動計劃。離開之前她把那筆錢放到女兒枕邊,還放了一張紙條——后來才知道,上面寫的是:有了這些,你就可以上學(xué)了。
拉開大門準備走時,丈夫在背后開口了,其實是隨口問她干什么,她說去給老人打針。丈夫本能地覺得不對勁,盤問得更細,但一時之間發(fā)現(xiàn)不了哪里不對勁,只得讓她離開。
她穿了自己做的新衣服,神色也有點慌張,丈夫?qū)λ辉谝饬?,更別說關(guān)心。重點是——她把那封信落在了門口,伊萬諾發(fā)現(xiàn)并追出來了。
她走到院子里,打掃衛(wèi)生的大姐給她開院子大門,倆人對了一個眼神,秒懂。她一路跑,去了投票站。然后她發(fā)現(xiàn),關(guān)鍵的選票弄丟了,丈夫追來了。
迪莉婭對上丈夫憤怒的眼神,一開始是畏懼的,但是身邊站的都是姐妹,她有了底氣,跟大家一起對丈夫怒目而視,這樣的群體目光讓伊萬諾往后退。
這一段堪稱全片最爽情節(jié),但回到現(xiàn)實,簡直不能細想。爽了個啥呢,一天挨多少頓打罵,瞪回去就完事了?
回顧一下電影中迪莉婭為代表的女性面臨的主要困境,歡迎補充:
精神上和肢體上的暴力;沒有經(jīng)濟自主權(quán);沒有性自主權(quán);不能接受學(xué)校教育;不被允許表達自己;生育的痛苦;權(quán)利地位不對等,必須背鍋;勞動成果不被認可……
前面99%都在講女性具體的遭遇和困境,最后1%給出了一個宏觀層面的選票作為解決方案,有點抽象了。
七、男人不是救世主,選票才是
個人以為的兩大槽點:迪莉婭結(jié)識美國黑人大兵的爽文情節(jié)設(shè)定,結(jié)局。
迪莉婭路過美軍駐地,就是那么巧,撿到一張照片,旁邊一個黑人大兵在找東西。這個黑人非常知恩圖報,送巧克力不算,還關(guān)心她身上的傷痕,又幫她炸咖啡館——我很好奇的一點,兩個語言不通的人是怎么就這樣的事交流成功的。
這個情節(jié)另一個取巧之處在于,黑人和女人一樣是邊緣人群,近幾年美國還在搞“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政治太正確了。
有一個爭議點是用歌舞形式表現(xiàn)家暴,家暴不“實寫”,而是伊萬諾和迪莉婭跳舞,背景音是輕快的歌曲,歌詞有寓意,正好跟演員的舞蹈動作同步。
導(dǎo)演說是考慮到觀眾的感受。個人感覺像是以“樂景寫哀情”。不把鏡頭對準受害者也是進步,伊萬諾的殘暴并未被削弱,我還是不忍心仔細看。
看完電影,我有很多問號:
她投完票回家,會不會挨打?是不是還得做早飯、打4份工、工資上交?那筆錢不會被伊萬諾搶走嗎?女兒真的可以去上學(xué)嗎?她不會被伊萬諾再賣一次嗎?迪莉婭去投票,她閨蜜為什么不去(姑且當瑪塞拉沒滿18歲,還沒有選舉權(quán))?就算選票可以解決制度層面的問題,從出選舉結(jié)果到制度出臺再到執(zhí)行,要多少時間?如果選票能解決所有問題,請問2025年了,意大利的家暴消失了嗎?女性的困境都消失了嗎……
既然選票才是關(guān)鍵,為什么118分鐘里提到選票的地方寥寥無幾?
有人挽尊說,有好幾處關(guān)于選舉的宣傳語、海報——那是背景,中文字幕都沒給個翻譯,可見就是默認不重要。感覺有點畫蛇添足了,沒有懸念也要制造懸念。
后來想想,我是不是太著急了。前面的情節(jié)看得太憋屈,我總想著結(jié)局一定要復(fù)仇,或有一個讓我解氣的解決方案。然而現(xiàn)實生活中沒有那么多的爽文情節(jié),那個年代的女性就是一輩子逆來順受過來的。
電影反映的就是這種現(xiàn)實。
雖然選票短時間內(nèi)起不到作用,但選票指向女性參與公共事務(wù)的權(quán)利,這就是話語權(quán)。迪莉婭本來就有反抗精神,選票就是她等待的機會。
豆瓣一條短評高度概括了中心思想,獲得兩萬多贊:要讀書不要婚紗,要投票不要私奔。
電影里,迪莉婭不跟前男友私奔,瑪塞拉把選票送到母親手上。女性改變命運的方式不再是把男人當救世主,已經(jīng)是非常了不起的進步。
80年過去,女性的處境有很大好轉(zhuǎn),明天會更好。
(明天肯定會更好!雖然迪莉婭回家還會挨打,但女性能投票也是向自由前進的一步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