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你是否喜歡張譯和他飾演的洪亮,無論你蔣欣飾演的鄭雅萍永遠都皺眉是否滿意,無論李光潔詮釋的李人駿沉穩(wěn)持重是否讓人無可挑剔,都不影響這部《以法之名》必將成為這個夏天最熱的話題之一。
在“最高檢”的強力背書之下,本以為這將會是一部美化大于揭示的政法劇,誰能想到四集看下來,幾乎每一集的尺度都遠遠超越了前一集。
這部在開播前期并沒像古偶劇、仙俠劇那般熱度飆升的政法劇,用一種令人瞠目結舌的方式,成功吸引到了大量的注意力與討論度。
之所以會引發(fā)一系列的討論,雖然有對男主角張譯的好惡爭論,也有對男主角張譯是否有演技的爭論,但《以法之名》之所以能吸引我的,卻是劇中那一次又一次超越預期的大尺度。
也許是受到了某些成功出圈現象級政法劇的影響,也許是有了“最高檢”默認和許可。
當我看到省檢察院檢察長張放與省檢察院第十一檢察部主任孫向群兩位領導,不僅強勢“拒簽”了洪亮的辭職文件,更用一種普通人難得一見的方式,強行壓制滿腹牢騷的鄭雅萍,必須接受與洪亮組成指導組的這一幕后,很難想象這種以上壓下的強勢是可以被演出來的。
比起多少有些隱晦的以上壓下,鄭雅萍面對洪亮數次無視或近乎羞辱他的行為與態(tài)度,幾乎可以用太過直白來形容這些劇情。
也許會有人覺得這樣的劇情并不契合現實,像鄭雅萍這樣的人怎么能走到今天這樣的位置,她又怎么可能如此直白的表達,自己對洪亮這個人有多么的厭惡呢。
可實際上,如果仔細分析一下,像鄭雅萍所在的這種機構,即便是如洪亮這種多年只能在底層工作的人,實際上也是家中妻子、岳父同時都在體制內工作。
雖然并不清楚鄭雅萍的家庭關系如何,但從洪亮和李人駿所展現出的家庭關系來看,即便公務員這層身份無法解釋鄭雅萍為何如此“囂張”,她也很有可能有領導不能直接開除她的家庭關系。
如果鄭雅萍只是一個素人檢察官,即便她憑借真才實學走到了檢察部主任的位置,在普通人的認知中也不太可能與洪亮如此正大光明的勢如水火。
可反過來想一想,雖然鄭雅萍與洪亮同屬于不同的部門,但從行政級別上來說,他們二人一個是檢察官,一個是高過檢察官一級或半級的主任檢察官,那么這種不同部門間這種將矛盾臺面化的做法 ,真就不是現實中的百分之百還原式體現嗎?
比起洪亮與鄭雅萍兩人之間的私人恩怨,在工作上確實有兩把刷子的鄭雅萍,在正式提審被定性為黑社會骨干成員的張文菁律師時,借由張文菁說出的一系列質疑或冤屈,幾乎是第一次直接講述了冤假錯案是如何形成的。
無論喬振興是否因為拿了錢,才認同了張文菁作為律師對公安機關證據的質疑,都讓鄭雅萍這個省里來的領導,開始正視張文菁所講的每一句話了。
當警察上門逮捕張文菁時,為首的警察說出“如果沒有證據,檢察院會批準逮捕嗎”時,當鄭雅萍也察覺到張文菁所說之事并非空穴來風時,《以法之名》的尺度之大就足以讓人咋舌了。
如果張文菁最終的結果,真就是以被冤枉的身份逃離牢獄之災,那么在“最高檢”強力背書之下的《以法之名》,僅憑這樣一段人物設定就足以成為政法劇的巔峰之作。
比起張文菁如此直白揭示害群之馬和陰暗角落,當我聽到喬振興妻子周梅對洪亮說出“你是檢察系統里第一個來看喬振興的”后,真就明白了什么叫體制內的明哲保身。
無論你是否與喬振興有利益或權錢上的往來,無論你是否有義務或情誼來探望喬振興的遺孀,這不僅僅是周梅口中的人情冷暖,更是深刻揭示了什么叫明哲保身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既然人都走了,既然走的人很有可能背上讓人不齒的罪名或懷疑,那么面對這個人的遺孀,在確認是一名不會影響到自己仕途的教師后,也就無所謂在這個風口浪尖上來看望人走茶涼的遺孀了。
多么現實的一幕,多么冷酷的一幕,作為同窗好友與上司領導的李人駿沒有來,作為直屬下屬的謝鴻飛沒有來,甚至平日見到他都要喊一聲主任的辦事員們也都沒有來。
《以法之名》在面對體制內的某些人情世故時,幾乎做到了毫不遮掩的程度。
有些劇情本可以用更為隱晦的方式來表現,但《以法之名》卻偏偏要用更為直白的方式來呈現。
就像是生怕作為觀眾的我看不懂一樣,《以法之名》正在努力向我展現體制的灰色面,只希望這些灰色只是曾經與過往,只希望在“最高檢”的強力背書下,這種毫無顧忌展現灰色的行為能一直持續(xù)到大結局。
關于《以法之名》的解讀暫時先寫到這里,更多精彩解讀且聽下回分解。
若覺得文章不錯,希望您可以點贊、分享與關注哦,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