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最大尺度電視劇已經(jīng)橫空出世——
《以法之名》
極限空降,在播出當天還有不少人在催播。
前期幾乎沒什么宣傳,中生代實力派扛番,一經(jīng)播出討論度極高。
張譯的再次回歸,確實給電視劇市場了一些震撼。
視帝影帝影后齊聚一堂,怎么看都是傅東育導演,繼《風吹半夏》后的又一部力作。
尤其是網(wǎng)友的反饋,評論區(qū)出現(xiàn)最頻繁的詞就是——
尺度
有人稱其“題材獨一無二、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甚至有人說“尺度突破比《人民的名義》大”。
然而,從收視率來看,似乎并非如此。
要知道這種大尺度掃黑題材,在央視是非常討喜的。
數(shù)據(jù)卻還不如隔壁的年代劇。
而在追平后,我只想說: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人民的名義》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
確有相似,也有突破
在檢察題材中,《人民的名義》似乎已經(jīng)變成了傳說。
一線衛(wèi)視湖南臺播出,收視率一度破8,尺度大到?jīng)]有二輪播出的機會,影響力可想而知。
所以,當《以法之名》打著尺度的名號,用“反宣傳”的手段突然空降,觀眾自然是欣喜的。
而從設定上來看,確實有相似的地方。
《人民的名義》男主是侯亮平,最高檢反貪局的處長,原本就是“反貪”的。
其妻子鐘小艾,中紀委調查組的委派員。
根據(jù)劇情暗示,鐘小艾父親的級別,或高于趙立春(省書記)。
而《以法之名》更像是低配版的《人民的名義》。
男主洪亮(名字就有點像),是省檢察院十一部的部員。
這個“十一部”正是自檢部門,刀尖對內,與“反貪”有異曲同工之妙。
而洪亮的妻子,江敏的身份倒沒給出具體介紹。
可人家老丈人卻不同,是省政協(xié)副主席。
洪亮在家里與老丈人相處,就跟上班沒什么區(qū)別。
他既沒叫“爸”,也沒喊“叔”,而是“旭東同志”。
《人民的名義》女主是陸亦可,她是省檢察院反貪局的女檢察官。
她也是大有來頭,姨夫是高育良,母親是法官,父親至少是少將級別。
而《以法之名》的女主鄭雅萍,是省檢察院第一檢一部的主任,家庭背景倒沒有過多贅述。
不過一上來,鄭雅萍看不慣男主洪亮,倆人的矛盾,倒是與《人民的名義》剛開始劇情有點像。
還記得《人民的名義》最開始的案件,是陳海被撞變成了植物人。
陳海是省人民檢察院反貪局局長,也是男主侯亮平的同學。
因為審查的案件,被人陷害出了車禍。
無獨有偶,《以法之名》的受害者也與男主有關系。
一上來自述是保護傘的老喬,是市檢第一部的主任,疑似自己鑿冰窟窿跳了進去。
雖說是自殺,但,顯然背后還有一位真兇。
而這位死者,正是男主洪亮的大學同窗。
所以,看得出《以法之名》是有些尺度的。
但,光是設定,完全比不上《人民的名義》,當然,如果比得上可能也很難與觀眾見面。
不過,《以法之名》講故事的方式,與《人民的名義》差別倒是非常大。
女主人設外強中干,群像不如大男主光環(huán)閃耀
在我看來《人民的名義》最精彩的部分,就是群像。
其實侯亮平在整部劇中,更像是引導觀眾進入劇情,與一個個角色相遇的工具人。
而陸毅的表演,也給了其他演員不少空間,沒有突出個人光環(huán)。
劇中女性角色不算多,但,每一個都讓人印象深刻。
驕傲干練的陸亦可,嬌俏又擁有高情商的高小琴,還有戲份并不多的鐘小艾。
這三個女人,有正派也有反派,無論鏡頭多與少,都具有關鍵作用。
而且,導演真的給了她們很多高光片段。
反觀《以法之名》,在這方面我感覺是被降維打擊了的。
同樣是檢察官,陸亦可確實一開始不太看得慣侯亮平,那是因為她本身性格直率,再加上還有中間還有個陳海。
后面認可了侯亮平的實力,二人就成為了工作上的得力伙伴。
可《以法之名》的鄭雅萍呢?
在我看來,蔣欣的演技并不輸張譯和李光潔,可她拿到的人設實在是太差了。
鄭雅萍一上來,就開始針對洪亮。
老干部確實行為不符合規(guī)定,可洪亮也是按規(guī)矩辦事,最后也表明讓她寫一份說明,這樣可以不讓其簽字,結果姐又不同意。
晚上,洪亮拎著東西去老干部家賠罪,這算是工作之外的個人行為了。
結果鄭雅萍還在不依不饒。
鬧得老兩口關系也不好,洪亮更是當場社死。
真的莫名其妙,他一個部員工作職責就是內查,他有什么錯呢?
指導小組成立后。
鄭雅萍故意不讓洪亮去,她的助理竟然也沒有提前告知,一句“對不起”就過去了。
隨后,洪亮去看完老喬的家屬,被當?shù)卣ㄏ到y(tǒng)別有用心的人,在鄭雅萍面前上眼藥。
明顯就是挑撥離間。
而鄭雅萍,作為省檢察院一部的主任,工作經(jīng)驗如此豐富,竟然還真就把所有過錯都推到了洪亮身上。
刻意讓女主降智,來烘托男主的“慘”,這真的有必要嗎?
還有洪亮的妻子江敏。
有個高官父親,江敏的情商和手段,絕對是要在洪亮之上的。
然而,在江敏這里,更多的只展現(xiàn)了作為“妻子”的工具人身份,壓根就沒有自己的故事線。
刪除后,反而讓劇情沒那么零散。
而《以法之名》雖然實力派云集,可在群像的展現(xiàn)上,也遠不如《人民的名義》考究。
所以,兩部劇雖然有相似之處,可正片內容其實是天差地別的。
結語
在我看來,傅東育導演的風格,與張譯的表演有點“打架”。
拍的人太多、戲份太碎,而張譯又要有絕對大量的戲份。
這就讓配角出鏡比較潦草,觀眾還沒反應過來,又切了另一個人,看起來不太整齊。
尤其是有些尷尬的喜劇戲份,演員或許覺得有點意思,但,在嚴肅又大尺度的戲份中穿插,會讓人感覺有些突兀。
或許是想講得太多了,從制作班底到每位演員,心中只有三個字:大尺度。
所以剪輯卯足了勁懸疑,演員也盡量將“有城府”寫在臉上,動不動就大喊大叫。
每個人都是不輕松的,觀眾自然也不會輕松。
要我說,越深的尺度,越不能浮于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