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們,現(xiàn)在刷短視頻是不是越來越躲不開短劇了?打開抖音、快手,十刷里面七八條都是幾分鐘一集的小劇集,有的甜寵劇男主一出場就開撕,有的逆襲劇女主開局就帶跑,看得人根本停不下來。
不知道你們平時最愛看啥題材,反正最近我發(fā)現(xiàn),一種叫 "萌寶短劇" 的賽道徹底殺瘋了。
兩三歲的奶娃娃穿著古裝奶聲奶氣喊 "爹爹",五六歲的小機靈鬼抱著計算器算商業(yè)版圖,這些小演員居然成了短劇圈的 "頂流",甚至有萌寶主演的劇充值破億,日薪直接沖上五位數(shù)。
圖源:微博
現(xiàn)在的短劇市場簡直像開了加速鍵:你敢信一部古裝小短劇能充值近億嗎?《穿書之炮灰變身天道親閨女》上線三個月,觀眾充的錢能買一卡車玩具車;《小小球神不好惹》更狠,累計熱力值(近似充值額)超過 9000 萬。
最夸張的是演員片酬,頭部萌寶主演一天能拿一萬塊,相當于普通打工人小半個月工資。
要說萌寶短劇為啥能異軍突起,那真是把觀眾心理拿捏得死死的。
首先是成年人愛上 "云養(yǎng)娃" 。現(xiàn)在年輕人壓力多大啊,上班卷完回家還要應付生活,誰不想有個又萌又乖的 "小棉襖" 貼心懂事。
圖源:微博
萌寶劇里的小孩個個自帶 "金手指",要么重生后幫媽媽逆襲打臉渣男,要么能聽懂大人心聲幫全家化解矛盾,比如《選個紈绔當?shù)?,養(yǎng)成皇帝就好了》里的小女主,奶聲奶氣指揮爹爹搞事業(yè),看得寶媽們直喊 "國家欠我一個這樣的娃",這種體驗成為她們逃離焦慮的精神出口。
然后是萌娃們從 "工具人" 到 "小主角" 的逆襲。以前短劇里的小孩大多是推動劇情的 "掛件",現(xiàn)在可不一樣了,萌娃直接當主角挑大梁。
《裴總,夫人偷偷生崽了》里的四胞胎,每人都有獨立人設,老大負責霸氣護媽,老二用黑客技術找爹,老三賣萌搞氣氛,老四居然能預判劇情走向,觀眾都說 "四個娃一臺戲,比男女主還有看頭"。
圖源:劇查查
短視頻平臺現(xiàn)在把短劇當 "親兒子" 養(yǎng),抖音、快手專門開了短劇頻道,只要你的劇有萌娃鏡頭,算法直接推給寶媽、奶奶們,播放量輕松破億。MCN 機構更是聞著味兒就來了,專門簽會演戲的小萌娃,拍定制劇接廣告。
資本也跟著湊熱鬧,以前覺得小孩拍戲麻煩,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萌寶劇成本低回報高,7 天拍 80 集,投資幾百萬就能博上億充值,這不比長劇風險小多了。
但別看表面熱鬧,小雷發(fā)現(xiàn),當萌娃變成 "流量工具",這里面藏的問題可就不少了。
現(xiàn)在打開萌寶短劇,十個里面九個都是 "萌娃找爹"" 逆襲護媽 "的套路,有的劇為了博眼球,搞出" 一胎生九個,個個是天才 "的神劇情,觀眾都吐槽" 比科幻片還能編 "。
更過分的是,為了制造沖突,讓小演員說" 賤人 ""綠茶" 這種成人化臺詞,甚至安排扇巴掌、虐待的戲份,看得人直揪心。小雷不禁想問,這么小的孩子,真的適合演這些嗎。
圖源:微博
頭部萌寶日薪過萬看似誘人,實則暗藏隱患:每天 16 小時高強度連軸拍攝,孩子困到片場打盹、臺詞含糊不清。
7-10 歲的黃金期一過,"萌感" 消失就面臨失業(yè),學業(yè)也被迫中斷。更有家長將孩子視作 "搖錢樹",強制背臺詞、練哭戲,全然不顧孩子身心健康,這無疑是對童年的過度消耗。
現(xiàn)在的短劇市場就像個大游樂場,萌寶短劇靠 "可愛" 吸引了第一批游客,但要讓大家愿意常來,還得有真本事。
小雷覺得,當萌寶不再是博眼球的工具,而是真正傳遞情感和溫度的主角,這樣的短劇才能走得更遠。
畢竟誰會拒絕一個既能治愈心情,又能讓人看到真誠的小寶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