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飛:我們請出的第一位嘉賓,是青年作家、學(xué)者王路,凡是關(guān)注方金的人一定知道王路是他的“閨蜜”,因為方金經(jīng)常轉(zhuǎn)王路的文章,王路在網(wǎng)上寫過很多膾炙人口的文章,在青年讀者群體,尤其是大學(xué)生群體之中有著廣泛的影響,他出版過《沉住氣,吃硬飯》《韓愈傳》《水滸白看》等優(yōu)秀書籍,他的公眾號叫“王路在隱身”,今天王路他不隱身了,來到臺前,他要說“正經(jīng)話”,有請王路。
王路:大家下午好,感謝宋方金老師的邀請。宋方金老師的這個活動辦了三屆,第一屆和第三屆,也就是這一屆,都邀請了我,不知道為什么第二屆沒有邀請我,第二屆的主題叫“憂傷的喜劇”,可能是宋老師覺得我既不憂傷,也不喜劇。所以我今天來給大家說點正經(jīng)的,標題叫《說正經(jīng)的》,主題是《人活一句話》,我就從一句話說起。
有一句話叫“假傳萬卷書,真?zhèn)饕痪湓挕?,我想告訴大家,這句話是騙人的,因為傳給你萬卷書的話,你就是把它賣廢紙也能賣不少錢,但是一句話我們是賣不掉的,不但賣不掉,你也很難用得上,因為大家都是成年人,憑什么我要你來告訴我心靈雞湯呢?你懂的道理,我就不懂嗎?一句話是不值錢的。哪怕這一句話是“我愛你”,“愛你一萬年”,你覺得這一句話說出來就很珍貴嗎?就代表他愛你嗎?也可能只是表示他比較擅長說這句話,很多人之所以能這樣說,意味著他說這句話說過太多遍了,他比較熟練說這句話了,他說這句話不比說“今天晚上吃點啥”更困難。
有一首1999年的歌,是《寶蓮燈》的主題曲,叫《愛就一個字》,里面最經(jīng)典的一句詞就是“愛就一個字,我只說一次”。這首歌還是不錯的,但是我專門數(shù)了一下,這首歌從頭唱到尾“愛就一個字,我只說一次”這句話出現(xiàn)了六次,唱了六遍,你說“我只說一次”,這不是騙人嗎?類似的話是不可相信的。
我不太喜歡參加婚禮,因為婚禮上總是說太多的假話,所以一般人家邀請我都拒絕,不是說不想隨份子,我參加婚禮時候心情都比較沉重,司儀總是問,他問新郎新娘:以后家里誰做飯?新郎就說我做,說得很堅決,以后家里誰打掃衛(wèi)生?新郎說我打掃,家務(wù)包在誰身上?新郎說包在我身上,我沒有見過一個新郎說“我盡量”或者“我努力”,如果有這樣的新郎,我認為他可能還誠實、可靠一點兒,生了小孩誰帶?新郎說我?guī)В沂遣幌嘈诺模f他媽帶的話我可能都會覺得更靠譜一點。大庭廣眾之下,為什么要講一些假話呢?為什么要騙人呢?你覺得他說的他能做到嗎?所以說我們現(xiàn)在婚禮都有錄像,最好在離婚的時候看看婚禮上說的這些誓言承諾,你就會知道,你認為是在鄭重場合說的話,其實是特別荒誕的。所以說一句話是靠不住的,哪怕他不是故意的,這個人對自己也缺乏了解和認知。
(圖 / 陳軍 Viltrox)
宋方金老師這本書叫《上元燈彩圖》,它講的是讓大家看重一句話,信守承諾,相信一句承諾。我不是唱反調(diào),但我想提醒大家注意的是,當你過于看重一句話、過于相信承諾的時候,你是容易上當?shù)?,尤其在今天這個時代,至少你是容易失望的。大家可能注意到我剛才講了一句話,就是“我不是唱反調(diào)”,你要警惕,當一個人說“我不是唱反調(diào)”的時候,他就是在唱反調(diào)。當一個人說“說正經(jīng)的”的時候,他說的可能就不正經(jīng),當一個人說“我不是吹?!钡臅r候,他就是在吹牛,當一個人說“有句話不知當講不當講”的時候,他就很知道這個當講不當講,因為他的演講稿已經(jīng)準備好了。就像今天汪海林老師的演講稿(獨家視頻|汪海林:為了這句話,我可能要賠上一萬塊)也已經(jīng)提前準備好了,雖然叫“當講不當講”,一般你講出來,你就等著別人說一句話,別人一定會說“但講無妨”,但所有“但講無妨”的話,一旦講出來,絕不會無妨。
生活里面,表達往往是和事實相反的,文學(xué)里面更是這樣子。大家知道我們今天搞的是思想的盛宴,為什么要搞思想的盛宴?因為“思想的盛宴”不是“盛宴”,“思想的盛宴”和“盛宴”有什么區(qū)別呢?盛宴需要預(yù)算,思想的盛宴不需要預(yù)算。盛宴的話,一頓是一頓,頂不了第二頓;思想的盛宴,一頓可以頂一萬頓。
所以說,聰明的人不會送給別人糧食,會送給別人食糧。糧食和食糧,有什么區(qū)別呢?糧食是物質(zhì)層面啥上的,食糧是精神層面上的。一個人給別人提供糧食,這個人是農(nóng)民;一個人給別人提供食糧,這個人就是作家。假如說一個人想宴請在座的所有人,宴請所有看直播的觀眾,他是要破產(chǎn)的,他請不起。《西游記》里面有一個鎮(zhèn)元大仙,他請學(xué)生吃人參果,他本來有上千個學(xué)生,后來都走了,就留下來48個,48個學(xué)生呢,分一個人參果吃,再好的果子也經(jīng)不起這么分,因為吃不飽。所以孫悟空有一句話評價鎮(zhèn)元大仙,他說鎮(zhèn)元大仙“是一個自種自吃的道士”。什么叫自種自吃呢?意思就是他是個農(nóng)民,但如果把糧食換成食糧的話,精神食糧一個人可以請一萬個人來吃,他不僅不會破產(chǎn),還會有收益。因為你把一句話送給一個人,你就可以收獲對一個人的影響力,送給一萬個人呢,你就會收獲對一萬個人的影響力。關(guān)鍵是,你送給一萬個人,你不需要第二句話,準備一句話就足夠了,這個就叫一句頂一萬句。
我也想送給大家一句話。因為如果是給大家送飯、送錢,我送不起,但是“送給大家一句話”其實是個騙局。好像顯得送之前這句話就是你的,所有權(quán)歸你,送之后這句話就是別人的,如果歸別人,為什么回頭你還可以把同樣一句話送給其他人呢?為什么同一句承諾你可以通過微信群發(fā)給很多人呢?大家想一想,假如魯迅送給我一句話,送完之后這句話是魯迅說的還是我說的?
(圖 / 陳軍 Viltrox)
所以說我覺得便宜都讓“送給別人一句話”的人占了。如果有人想送給我一句話,我會跟他講,我不需要,不僅不需要,我這里的話,你可以隨便拿。因為一句話是不值錢的,正因為不值錢,我們才有一個詞叫“金句”,金句是不值錢的,值錢的是什么呢?是金子,如果你不信,咱倆可以換,我給你一個金句,你給我一根金條,換到最后,我保證能讓你口吐金句。
當你口吐金句的時候,就表示你對生活有洞察了,每一個人口吐金句的時候,都是他洞察世界的時候,他突然發(fā)現(xiàn)了生活的某個真相,察覺到自己以前認為牢不可破的東西,其實是存在巨大的漏洞的,這個就叫洞察,他洞察到自己上當了,洞察讓他情不自禁地講出金句。但當他對生活有了普遍的洞察后,他就不講了,他就會沉默,沉默是最大的金句。這表示什么呢?這表示金句的價值是負的,當金句的價值為零的時候,就是你閉嘴的時候,它的價值達到了最大。于是我們就知道,為什么很多人熱衷于送給別人一句話?因為在你送給別人一句話的時候,實際上別人沒有得到什么,但是你占了別人的便宜,一個特別喜歡送給別人一句話的人,身上就有一種味道——爹味兒,所以說他送給別人一句話,給別人講人生道理講多了,他就占人家便宜了。
當一個年輕人對生活、對世界沒有洞察的時候,他會崇拜老年人,他會崇拜身上有爹味兒的人而一旦他對生活、對世界有了洞察之后,他會反過來同情那些人。所以孔子講“后生可畏”,孔子他是不怕老年人的,他反而害怕年輕人,當年輕人對爹味兒不感冒的時候,老年人就會覺得他狂妄、不謙虛,這種不謙虛的背后,其實恰恰是對世界的洞察以及誠實。
洞察、謙虛,還有誠實,這三種品質(zhì),構(gòu)成了一個不可能三角,任何一個人都沒有辦法同時做到這三點。你說我對生活沒有洞察,你確實很謙虛,你也誠實,因為你確實對生活沒有洞察。一旦你對生活有了洞察之后,謙虛和誠實這兩個美德,就不可能同時具備了。你要謙虛的話你就會虛偽,洞察到的真相一般來說是很多人不愿意面對的,你把洞察講出來就會得罪人,所以說你就會講很多假話?;蛘哒f你只有把自己放低,把洞察包裝得不像洞察,你說這只是一點個人淺薄的看法,實際上你認為它是洞察,這就是虛偽,如果你反其道而行之,你說你們都錯了,我這個才是洞察、才是對的,你就會顯得狂妄.
在誠實和謙虛之間,你是放棄誠實,還是放棄謙虛?在虛偽和狂妄之間,你是寧愿虛偽,還是寧愿狂妄?這是每一個人的選擇,我們因為這種選擇,構(gòu)成了自己參差不齊的人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