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覺得國產(chǎn)網(wǎng)劇只能是披著土味濾鏡、蹭流量、演技浮夸、劇情拉胯的沙雕小品,那你真沒看過《毛騙》。
這部劇在豆瓣上三季均分都在9以上,一季比一季高,第三季甚至高達9.7分。
簡直是網(wǎng)劇圈里的反卷之神,明明窮得叮當響,卻靠劇情硬剛所有高預算大片...
《毛騙》其實指的是那些在街頭行騙的小騙子,沒啥道德光環(huán),但有自己的“職業(yè)道德”,不騙老實人,只騙那些更壞的家伙。
他們覺得自己是藝術家,把騙術當藝術,每一單都是心理戰(zhàn)表演秀,跟你斗智斗勇...
主線圍繞五個核心人物展開。
首先是團長趙寧,智商天花板,父親被騙破產(chǎn)自殺,成了她入行的最大動機,但她有自己的底線,不騙好人,只騙壞蛋。
安寧是個用美貌撬開人心的“釣魚高手”,笑容比毒藥還狠,專門負責色誘。
黎偉是IT男,搞技術搞監(jiān)控搞黑客,幕后功臣。
冬冬是神偷,別看外表憨憨,關鍵時刻他下手又快又準,絕不手軟。
還有小寶,團隊里的愣頭青,剛入隊時沖動、愛闖禍,后來被慢慢錘煉成了“神騙”,甚至一度代替趙寧坐上頭領的位置...
劇情里,五個人合伙設局,一集一個騙局,主線是團隊的成長,副線是他們每一次行動中對人性、信任、規(guī)則的不斷試探。
比如有人假裝拾金不昧,有人演被綁架的苦情戲,還有ATM調(diào)包卡、網(wǎng)絡“重金求子”騙局,甚至那些在法制節(jié)目里看得爛熟的騙術,都被他們演繹出一股江湖氣質(zhì)。
觀眾剛以為猜到了走向,下一秒劇情反轉直接把智商按在地上摩擦。
第一季窮到炸,拍攝團隊為了省錢,場景隨便找、燈光夠亮能看清臉就行,道具能用痰盂充當青花瓷就算圓滿了。
演員在微博天天發(fā)“缺群演,有空來幫個忙”,不管是旅館、路邊還是日租房,反正能塞下攝像機就能開工。
這種“窮瘋了”的精神氣,反而讓這劇看著更真實,像在街頭上演的紀錄片。
等到了第二季,畫風變了。
團隊開始追求更完整的劇情和人物弧光,演員演技明顯升級,冬冬不再只會裝萌,趙寧的陰影線更深,小寶的性格成長更有血有肉。
甚至因為拍得太逼真,有次在街頭拍賭博戲被群眾舉報,差點把劇組送進派出所。
要多野有多野,要多真有多真。
到第三季,整個團隊已經(jīng)從“騙著玩”到“騙著活”,從小打小鬧到為信念去拼,角色關系愈發(fā)復雜,信任和背叛不斷上演,像一部江湖小史詩。
趙寧逐漸隱退,小寶接過旗幟,每個人都在這條灰色道路上找到了自己的答案,也失去了一些東西。
劇情徹底從街頭小騙升華到人性博弈,甚至帶了點理想主義的悲涼感。
有人說,“不是毛騙沒趕上好時代,是那個時代配不上毛騙。”
這話一點不夸張。
在那個“網(wǎng)劇=土、low、湊數(shù)”的年代,《毛騙》靠著極致燒腦的劇情、接地氣的細節(jié)、對人性深刻的描摹,撕碎了所有偏見。
它不靠大明星、沒有鋪天蓋地的宣發(fā),也沒特效堆疊,只靠一幫子癡人,一個好故事,一點死磕勁,就硬生生活成了國產(chǎn)網(wǎng)劇的天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