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我愿意稱之為今年以來最敢寫、最敢演、最敢直面問題的政法劇。
雖然有“最高檢”作為指導(dǎo)為《以法之告》掌舵把帆,但卻在揭示系統(tǒng)內(nèi)部問題上,幾乎完全沒有遮掩與美化的痕跡。
雖然只看了短短4集的《以法之名》,卻能從開局法庭上的大反轉(zhuǎn),到不斷引入人物之間各種聯(lián)系,整個敘事風格不僅沒有冗長與拖沓的感覺,甚至有些快到讓人窒息的錯覺。
這種直面問題、直切要害的敘事風格,比起“草草收場的荔枝”《以法之名》讓人有種眼前一亮的舒暢感以掃陰霾與壓抑。
或許是我們的國家越發(fā)的自信,或許我們的國家越發(fā)成熟。
從對仙俠劇、古裝劇需要從歷史出發(fā)融入更多對民族文化的認同與自信,到越來越多都市劇、政法劇、刑偵劇敢于直面問題的大尺度。
《以法之名》可以說是近些年來,國內(nèi)電視劇優(yōu)秀面的集大成之作,同時也讓人對后來者有更多的期待、更高的要求。
如何判斷《以法之名》的好與壞
以筆者對政法題材電視劇的淺薄認知,要判斷《以法之名》的好與壞,最重要的是一點就劇情與案件之間的邏輯關(guān)系是否合理。
雖然有“最高檢”為《以法之名》的大部分案件提供素材與托底,但是在經(jīng)歷了多名編劇輪番潤色之后的劇本,是否會產(chǎn)生前后劇情邏輯上的撕裂,就成為了這部電視劇最大的未知。
按慣例來說,《以法之名》必定會有一個貫穿整部電視劇的主要案件為主軸,再輔以有社會正面意義或熱點話題的案件作為點綴。
當所有這一切都準備好后,整個故事的骨架也就基本搭建完成了。
接下來便是在這副骨架的基礎(chǔ)上,為其附著更多的主線反轉(zhuǎn),以及非主線疊加等如同血管般的網(wǎng)絡(luò)交織。
如果能將主要案件與次要案件設(shè)計成為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模式,雖然可能會給人一種無巧不成書的不好體驗,但同時也會在塑造劇中主要人物方面有更多的空間與可能性。
只是當所有案件無論大小互相交織在一起后,這些被強行嫁接在一起的案件能否在邏輯上做到自洽,就成為是否會讓《以法之名》落得一個為煽情而煽情的最大不確定因素。
特別是有可能會圍繞著某個角色展開的冤案部分,很容易在處理冤案時,讓人產(chǎn)生過度煽情的不好感受。
與此同時,用36集的長篇幅來詮釋一個主要案件,如何能做到不會給人一種拖沓或冗長的感覺更是重中之重。
特別是在講述案件調(diào)查與偵破這些過程時,節(jié)奏推進是否緊湊是一個能否讓《以法之名》出圈的重要觀察指標。
最后就是由于有“最高檢”的背書與托底,劇中無論大小案件是否真實可信,足以成為評價《以法之名》是否有足夠?qū)I(yè)度的重要指標。
一旦出現(xiàn)劇情或角色真實浮夸或不夠真實的情況,一旦出現(xiàn)劇中案件邏輯難自洽的硬傷,這些問題甚至會比常見的虎頭蛇尾更加難以挽回口碑。
除此之外,如果為了豐富劇中人物的性格與人設(shè),在案件偵辦過程中設(shè)計多種人物反轉(zhuǎn)或劇情轉(zhuǎn)折出現(xiàn)缺乏因果基礎(chǔ)的情況,同樣也是像筆者這種門外漢難以接受的硬傷。
另外還有是否宣傳意味過濃、是否敢于指出體制盲點或弊端,都是判斷一部政法劇好看與否的重要指標。
《以法之名》中的男演員們,精彩紛呈
作為整個故事中最重要的兩位男主角,無論是由張譯飾演的洪亮,還是由李光潔飾演的李人駿,都在極短的時間里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為影帝與視帝的張澤,在詮釋洪亮這個角色時,由于他是一把伸向內(nèi)部同志的“一把刀”,所以惟妙惟肖的展現(xiàn)出,這個角在為人處事上過度圓滑的一面。
即便他會因為某些對自己過度的嘲諷或令人震驚之事而驚慌與憤怒,也會在極短的時間內(nèi)將自己重新調(diào)整回那個圓滑的狀態(tài)。
也許這是身為體制員工的基本素養(yǎng),也許這是為什么洪亮能一步步走到今天位置的重要資產(chǎn)。
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洪亮這個角色都像是為張譯量身定制的一般,無論換劇中哪位男性演員來詮釋這個角色,都未必能比張譯更為出彩。
與圓滑的洪亮不同,由李光潔飾演的李人駿,不僅更加沉穩(wěn)還多少有些寡言的味道。
這種人不僅比洪亮更適合在檢察院這種單位工作,更能與洪亮這把伸向“內(nèi)部的刀”形成巨大的反差。
李光潔詮釋的李人駿,每一次在辦公室走廊上的回頭,每一次低下頭沉默不語,都在預(yù)示著他是一個有故事的人,他的內(nèi)心深處還有許多的秘密未曾被挖掘出來。
除張譯與李光潔兩位中生代演技派之外,《以法之名》因為講述故事的特殊性,因為涉及眾多上下級關(guān)系與其之間的拉扯,所以匯聚了眾高質(zhì)量的演技派與老戲骨。
無論馮嘉怡、王勁松,還是郝平、施京明,都用穩(wěn)健的表演成功詮釋了什么是體制內(nèi)的領(lǐng)導(dǎo),什么叫風浪前面不改色的底氣。
雖然只有短短的4集,卻讓我看到了這部以男性視角為重要敘事風格的政法劇,在劇情尺度、演員質(zhì)量等諸多方面與以往的不同。
在《以法之名》中,不再是流量明星挑起整部戲的大梁,取而代之的,是一群憑借演技征服觀眾的實力派演員。
他們精彩紛呈的演技,向觀眾證明了顏值或許重要卻未必是最重要的,只有故事邏輯清晰、演員表演到位才是最吸引人、最重要的。
《以法之名》中的女演員們,厚積薄發(fā)
比起讓人有些目不暇接的眾多男演員,《以法之名》中的女性角色在人數(shù)上多少有些不那么對等。
雖然作為女主角之一的蔣欣,在與張譯的對手戲中,成功表現(xiàn)出一個徒弟、下屬或者說晚輩對長者的愛護與心急,但僅憑她一個人面對這一群男人多少還是有些力不從心的。
大炮性格的鄭雅萍雖然不可能與已婚的洪亮有組成CP的可能性,但這卻有可能成為為數(shù)不多在劇中男女主角不談情說愛的電視劇。
只可惜作為同樣身處一整個大系統(tǒng)中的蘭景茗扮演者,劉佳雖然與蔣欣同為女性,也符合老戲骨實力派的所有特征,但由于出場次數(shù)不多關(guān)鍵性作用偏少,所以很難在前4集中看到她更為精彩的表現(xiàn)。
作為第一出場的女性反派角色,雖然熟悉法律的張文菁一鳴驚人,成為第一個讓我記住名字的女性角色。
但或許是董晴這個名字過于陌生,雖然從角色本身來說這是一個極有畫面,也很可能在后續(xù)劇情有更多精彩表現(xiàn)的女性角色。
只可惜在前4集的她,并沒有讓我從她身上看到更多閃光點與高光時刻,除了庭審上的那一聲怒吼。
作為《以法之名》無可爭議的三位主角,相比起李光潔與將欣兩位雖然眾多喜歡他們的觀眾,卻鮮有與喜歡形成鮮明對立的極度討厭者。
反觀主角中主角的張譯,雖然在詮釋洪亮這個角色上有著讓人眼前一亮的表現(xiàn),卻依舊會是愛者恒愛、恨者恒恨的結(jié)果。
作為一名演員,作為一名善演天下所有人的演員,這樣一種結(jié)果或被對待的方式,或許也是一名成熟演員本就應(yīng)該天然具備的。
可以接受在人物詮釋上的批評,也可以接受對演員本身就是不喜歡的有話直說,但卻萬萬不能因為不喜歡進而形成人身攻擊或言語上的謾罵。
當我們看到前4集《以法之名》的大尺度與高強度后,當我們看到《以法之名》在“最高檢”背書下敢于挑開更多膿包、照亮更多暗黑。
可以預(yù)見之后的《以法之名》會有更加精彩的劇情、會更為多讓人驚嘆的高光時刻。
即便我們無法以檢察官之姿形成代入感,卻依舊有可能站在法律與正義的高度,俯瞰與品味《以法之名》為我們講述的所有案件與故事。
關(guān)于《以法之名》的解讀暫時先寫到這里,更多精彩解讀且聽下回分解。
若覺得文章不錯,希望您可以點贊、分享與關(guān)注哦,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